ramy  2021-02-10 11:28:15  赢咖4注册 |   查看评论   

玩手机

世界语的创始人,回家过年的你,是否总被父母念叨“你别老玩手机了,眼睛都要瞎掉了”?是否被迫放下手机后心神不宁,甚至出现微信提示声响起的错觉?是否为电量过低而感到焦虑?

我们每天有好几个小时都在看手机,手机似乎已然成了人身体的一部分。离开手机,人们就会寸步难行。无怪乎有学者将电量需求和WIFI需求划定为现代人生活最基本的生理需求。

当1973年摩托罗拉公司工程师马丁·库伯在纽约街头拨通了人类历史上第一通移动电话时,谁也不会想到手机会对我们产生如此巨大的影响。2007年,乔布斯正式发布了第一代苹果智能手机,从那以后,我们的生活就被手机彻底地改变了。

少玩手机

根据第47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截至2020年12月,我国手机网民数量达9.86亿。可以说,智能手机已经成为了大多数人生活的必需品。

我们被手机控制了吗?

著名的媒介理论家麦克卢汉提出“媒介即讯息”这一观点。麦克卢汉认为,真正有意义的讯息不是各个时代媒介所传播的内容,而是媒介本身世界语的创始人

新媒介的出现,直接改变了我们理解和思考的习惯,甚至带来了整个人类社会的变革。波兹曼就曾说:“技术变革不是叠加性的,而是生态性的,一种新技术并非仅仅是追加什么东西,而是改变一切。”

手机的出现,不仅是人的器官功能的延伸,它几乎已经成为了我们的一个器官。随着手机功能越来越强大,通信技术也越来越快,它给人类社会带来的改变是天翻地覆的。

既然手机的出现所带来的影响是深远的,那么我们应该如何看待这一新媒介呢?不少学者其实并没有对此完全放松警惕。

例如,在法兰克福学派看来,技术只不过是为权力服务,以使受众变为温顺的奴隶,而由媒介策划出的大众文化也使人们被异化,从而使人们变为由工具理性所支配的傀儡。

少玩手机

但是,这一观点在媒介环境学派第三代人物保罗·莱文森看来不过是杞人忧天。莱文森对传播技术始终抱持乐观的态度。莱文森认为,技术只是人类社会进步和发展的重要力量,但是并非唯一的决定性因素。这就是莱文森著名的“软决定论”。

“软决定论”认为,技术很少对社会产生不可避免的社会后果,而只是提供了一种可能性,最终是由诸多因素共同造成了一个事件的最终状态。媒介技术如果要投入使用一定会经过人们的反复权衡,一定要被一定范围的人群所接受。所以,人并不是在技术演进中处于完全被动的地位。

这和莱文森对媒介依照“人性化”趋势演进的观点相呼应。“人性化趋势”理论认为,人类技术发展的历史证明,技术发展的趋势是越来越像人,技术在模仿或复制人的感知模式和认知模式。

人类通过技术的不断进步,在超越生物局限的同时,重新捕捉在初始延伸中已经失去的那部分自然,维持我们最原始的“面对面”直接交流的能力。

用保罗·莱文森的话说就是,“在人与技术的关系中,我们可以提炼技术、指引技术,使之按照适合我们感知和需要的道路发挥作用。”这就意味着,人在媒介技术演进的过程中发挥主导作用。人是具有主观能动性的,是积极驾驭媒介的主人,我们可以主动地将媒介的进化服从于人的理性,让其有无穷的发展潜力,更加人性化和合理化。

智能手机为何让人“欲罢不能”?

智能手机将文本、语音、图片等所有信息类型合为一体,整合了所有媒体的传播特性,并且将传统的通信技术与移动互联网融为一体,因而手机成为目前最符合人性、最能满足人类自然交流的媒介就不足为怪了。

对待技术的两种观点其实一直存在。例如,我们可能经常被父母批评沉迷于刷剧、看短视频,而很少花时间去看书学习。这一看法其实也是尼尔·波兹曼的担忧。世界语的创始人

波兹曼认为电子文化是对印刷文化的颠覆,因为文字可以培养理性,人们通过阅读书籍可以学会批判性思维。但是图像的出现则会让人们的感性认识多于理性分析,使人们逐渐陷入“娱乐至死”的境况。

但是莱文森则对此有不同的看法。在他看来,语言本身就是对现实的抽象,而文字则又是对口语的再次抽象。这种双重的抽象使人们在阅读的过程中极易受到外界的干扰,这也难怪图像或视频等形式会产生较强的诱惑力,因为它们对于现实世界的反应能力更逼真,也更符合人们对于真实世界的认知。从这一点来说,短视频流行的背后其实是满足了人类交往的深层需求。

 

除特别注明外,本站所有文章均为 赢咖4注册 原创,转载请注明出处来自父母让我少玩手机,如何有理有据地跟他们说“我做不到”?世界语的创始人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lianlun]1[/lianlu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