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hot  2017-05-10 20:50:00  金融科技 |   查看评论   
为什么21 世纪人类还在工作?
1930 年,凯恩斯在 「后代经济前景」(“Economic Possibility of Our Grandchildren”)一文中预测,21 世纪一周工时只有 15 小时,如何平衡閒暇与资源,未来将成首要社会问题。到 2016 年回顾,似乎与现实相去甚远。譬如香港已算富裕地区,一年工时却长达 2,606 小时,平均每周工作 50 小时,冠绝全球,其他富裕国家如英美日韩亦不见得能够掌握平衡。人类為何不去珍惜餘暇,难道个个热爱工作?

「人类将首次面对这个真实而永恆的问题:经济需求满足之后,如何善用随科学成就而来的閒暇,為自己谋求人生福祉?」在上世纪,不只凯恩斯有此一问,罗素亦曾扬言每日只需工作 4 小时,便已足够生產全球所需资源,未来人类应有更多时间休憩。歷史进程却恰恰相反:香港 OT 普遍而无补水、日本上班族不时「过劳死」、美国有工作狂文化、法国锐意调高标準工时(一周 35 小时),连欧猪希腊原来也為欧洲贡献最多工时。
世界标准工时
以美国為例,有钱人不乏选择工作而非休憩;另一方面又有研究指出,年轻基层人士就业率低,但不见得对生活不满意。愈有钱愈忙碌,穷人反而逍遥,令经济学家大惑不解。就此现象,有三种理论解释:

1. 笋工减少,娱乐增多

经济学家 Robert Gordon 指出,上世纪的技术革命在 1970 年代后扩散至娱乐通讯领域,於是音乐、电视、电影、游戏以及阅读开始以平民化价格普及;另一方面,工种随经济转型,大批低学歷青年被市场淘汰,既然缺乏合意的工作,索性长期待业,享受贫穷物品(inferior good)--娱乐。

2. 社会塑造工作狂文化

工作除了事业本身,亦带来金钱、人生地位和力争上游的成功感,对不少美国人来说,工作可能就是满足感的来源。不少专业人士寧愿牺牲睡眠时间,凌晨 4 点起身只為增加工作效率。

3. 工作藉科技侵蚀餘暇

通讯科技发达,只要一机在手,无处不能工作,於是打工仔要随时随地待命,凌晨一点回覆电邮,星期日听公事电话。公私时间愈难区分,不想工作也要工作。

人生两难:时间 vs 金钱
既然对返工有意见分歧,那麼喜欢工作的人就工作,讨厌工作的人就待业,不就解决?然而,有美国研究就时间和金钱的取捨发起调查,4 千多名受访者之中,虽然较多人倾向选择金钱,但著重时间的人往往比较快乐,普遍对生活亦较满意。研究人员表示,重视时间的人或倾向将资源投放於所欲而非所需,以及花在其他人而非自己身上,而这种态度往往更能带来快乐。

今人处於 21 世纪初期,或者不应太快批评凯恩斯误算。赢咖4兴起,机械化日趋成熟,意味电脑将能取代各种复杂工作(例如医疗手术)。现时有不少声音预告「无工作时代」将至,不过究竟是好是坏,则未有定论。人类(部分)一早有足够资源快乐,但始终快不快乐,仍然取决於个人选择。就当為迎接失业年代做好準备,人类先练习一下懒惰吧,懒惰对身心有益。
 

除特别注明外,本站所有文章均为 赢咖4注册 原创,转载请注明出处来自为什么21 世纪人类还在工作?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lianlun]1[/lianlu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