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amy  2020-08-09 07:43:10  智能硬件 |   查看评论   

华为

  中国最大的科技公司华为目前仍处于中美摩擦的风暴眼中,创始人任正非今年鲜少出现在公开场合。然而,今年7月29日至31日三天时间内,任正非罕见出行,在上海和南京接连访问了四所中国名校——上海交通大学、复旦大学、东南大学和南京大学,陪同的还有两位华为高管:华为战略研究院院长徐文伟和2012实验室总裁何庭波。

  这不是一次兴之所至的突然造访。四所大学是中国信息科技领域基础科研中的领军者,徐文伟和何庭波则是华为基础科研两大技术创新组织的领军人。

  从去年开始,任正非本人在多个场合多次强调基础教育的重要性,越来越提升基础科研的战略力度。徐文伟后来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说,选这四所大学本身没有特别含义,但代表华为重视中国大学。

  在复旦大学,任正非高兴地说,“很高兴能看到愿意坐冷板凳的人”。

  七天后,在中国信息化百人会2020峰会现场,徐文伟罕见地分享了这次出行的感受。他说,能够感受到一大批年轻的科学家已经成长起来了。未来五年到十年,中国基础研究和前沿研究还是大有希望的。

  这其实不是一个新判断。几年前,华为公司已经开始强化和全球大学的基础技术研究合作,徐文伟说,华为公司和大学研究的合作经费每年超过4亿美元。这个金额不会减少,甚至会进一步增加,今年,增加的重点将在中国。据《财经》记者的综合测算,华为支付给大学的研究经费事实上在呈现上涨趋势,2018年,这个数字大约是3亿美元。

  “华为一直主张开放式创新,不能单打独斗,自己闭门做研究。”徐文伟说,这是一种共创机制。很多情况下,华为的基础科研共创机制被掩藏在华为强大的自研创新能力之后。结合华为此时正经历的故事,联合一切值得联合的力量共同做深做强基础技术的战略价值开始越来越凸显。

  峰会的另一个重点是生态共创。中国信息化百人会执委、清华大学经管学院院长白重恩详细研判了目前的环境:这个时代充满了多因素多变量。经济社会向数字化、智能化快速变迁,下一代信息技术演进周期正在进行,信息技术应用等颠覆式创新正在发生,经济发展出现国际国内双循环格局。这些因素和变量给中国数字化转型发展造成了前所未有的挑战,更将影响中国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发展大局。

  他说,站在这个历史发展的重要时点,中国企业如何精进技术创新,取得技术突破,联手共创良好的产业生态和数字生态,共享产业生态发展红利,在生态合作中共赢共进,是已经摆在面前、刻不容缓的问题。

  中国工程院院士邬贺铨提出了类似观点。他说,此次中美博弈,IT领域首当其冲,在中国打造一个强壮的全产业生态链,过去有些空谈,今天却显得迫在眉睫。

  这是中国科技产业所面临的重要议题,对于华为尤其必要。

  第一张牌:主动往前走一步,布局基础科研

  在2019年之前,华为涉猎的研发创新层级更多是工程创新。工程创新的内涵,可理解为产品和解决方案的创新,在华为内部,将之理解为是从1到N的创新。是1.0时代的创新。

  工程创新的核心是帮助客户和合作伙伴增强竞争力,帮助客户增加收益或者降低成本,帮助客户实现商业成功。过去华为无论在无线、光网络还是智能手机领域,都有大量的工程和技术创新。

  提到华为对技术研发创新的战略变迁,要回顾华为董事会成员徐文伟在去年的一次职责变化。当年4月,华为成立战略研究院,徐文伟任院长。

  当时,徐文伟提出,华为的创新进入2.0时代。创新2.0的核心是在工程创新的基础上再往前走一步,通过基础理论突破和基础技术的发明,解决从0-1的问题。华为战略研究院的使命即在于此。

  不过,华为不自己做基础创新。华为决策层认为,基础理论的突破和基础技术的发明,大学研究机构比华为更擅长。华为可以与大学和研究机构、学术界、工业界联合起来做这件事情。

  寻找基础理论的突破和基础发明技术,也并非无据可循。什么样的基础理论和基础技术值得扶持和挖掘?徐文伟说,这需要从愿景往回推。

  首先从愿景假设出发,研究未来人们是如何生活、工作、娱乐、保健等,提出问题,带着问题找技术,带着问题捕捉未来的技术方向和商业机会,研究未来智能世界。围绕信息的全流程,研究和发掘未来的技术,从信息的产生、存储、计算、传送、呈现,一直到信息的消费。

  基于这个愿景往回看,来寻找理论突破和基础技术的发明,而理论突破和基础技术发明源头之一是学术界,工业界提出的挑战和向大学进行研究的投资是助推器。理论突破和技术发明的不确定性非常高,这种不确定性的性质就决定了不能是封闭的创新,需要一起分享成果,共享能力。

  具体形式上,采取的是“支持大学研究、自建实验室、多路径技术投资“等多种方式,把工业界的问题、学术界的思想、风险资本的信念整合起来。

  比如,在基础科学研究领域,华为可以设立专项基金支持高校基础科学研究和人才培养,推动基础理论的突破;

  比如,在基础技术研究领域,华为有丰富的行业应用场景,可以和大学发挥各自优势,推动基础技术的突破,并加速高校研究成果跨越创新“死亡谷”。

  多方联合之下,消除技术瓶颈,融通产业碎片,一起构建数字化新生态,跨越产业裂谷。即“共创”。

  华为战略研究院的成立,将华为的技术预研周期拓宽到了5年-10年。光计算、DNA存储和原子制造等普通人看起来略显生涩的技术,均在华为战略研究院希望突破的范畴之内。

  2011年成立的2012实验室,此前被外界认为是华为的技术肌肉,该实验室预研的技术在3年-5年。

  2012实验室主要研究的方向有健康医疗相关技术、新一代通信、云计算、音频视频分析、数据挖掘、机器学习等。

  再往下,是华为的产品线研发部门,他们研发的技术,主要是1年-3年就可以实现成熟商用的技术,是基于客户需求的前提下,产品与解决方案的创新。解决从10-N的问题,也是华为在一个阶段内产品领先的主因。

左右滑动
▲左右滑动

 

除特别注明外,本站所有文章均为 赢咖4注册 原创,转载请注明出处来自华为打出两张创新牌,信号是什么?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lianlun]1[/lianlu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