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amy  2018-04-22 18:44:33  云计算 |   查看评论   

 

在腾讯工作时,同事教会我的事

一个产品设计者最核心的思维能力是什么?过去我担任QQ同步助手(腾讯开发的手机备份管理软件)的产品经理时,曾有一个用户的回馈让我留下了深刻印象。

 

 

一个产品设计者最核心的思维能力是什么?

 

对于这个问题,也许不同的人会有不同的结论。毕竟从需求分析、战略制定、方案设计、项目执行,到营销推广、数据分析等,所有环节都需要产品设计者深度参与。如果说只需要拥有一种能力就能应付这一切,未免显得太过大意了。


但就像「一个好的产品只要一句话就能讲清楚」一样,最重要的思维能力只有一个。


我曾在很多优秀的腾讯同事们身上见识过这种思维能力,尽管他们的职责完全不同,却能以同样的方式思考问题,在观察问题时看到冰山下隐匿的真正关键。这些家伙眼光毒辣、直指要害,论述起问题来又逻辑分明、极具说服力,一次又一次令我叹服:为什么他们总能提出那些看起来令人眼前一亮的新点子呢?


直到离开腾讯几年、回顾了很多具体的产品案例后,我才依稀回过神来:所有产品设计,说穿了都是在建构体系,而只有了解这个体系本质上是什么,才有可能以最高效的方式完成逆向建构。所以, 产品设计者最重要的思维能力,就是洞察问题本质的能力。


在物理学领域,这种思考方式被称作「第一原理」(First Principle),意思是:从头算起,只采用最基本的事实作为依据,然后再层层推导,得出结论。那么,不具有本质思维能力的设计者容易犯什么样的错误呢?


忽略本质,容易做无谓的坚持

 

有这样一个真实的故事:二战时期,英国空军规定后勤部门要用骆驼粪来给战机的皮革座椅做保养。但骆驼粪恶臭难忍、数量短缺,时常有战机不能及时得到保养,让空军后勤兵们着实苦恼不已。直到有一次,一位参加过一战的老兵前来探望在后勤部门的儿子,看见他忙着用骆驼粪擦拭座椅,便心生疑问:「你们怎么还在用骆驼粪擦皮革?」


儿子回答道:「我们一直如此,这是规定。」


老兵开怀大笑:「当年我们在北非的沙漠地区作战,需要用骆驼运输大量物资。可是,部队中很多皮具是用牛皮做的,骆驼闻到味道就会赖着不走。所以就有人想到用骆驼粪来擦拭皮具,以便盖住牛皮的气味。没想到30年后,这个方法却被沿用到飞机上,真是太可笑了!」


心理学上把这样的模式称作「路径依赖」──在某条路上走得太久了,习惯成自然,于是就忘记了最开始为什么要选择走这条路。解决这个问题的办法也很简单,就是看到任何一样东西,都清楚地意识到:它背后站着无数个设计者,没有「本来就该是那个样子」的产品。只有抛开「别人怎么做」、「过去怎么做」的参考,直接回归初始问题去进行推导,才有可能获得与众不同的视角。


连环追问,逼近问题的核心

 

运用连环追问法不断地追问「为什么」,是实践第一原理的最佳方式。通过对「问题」的连环追问,我们能发现表面问题背后的真正问题是什么;通过对「人」的连环追问,我们能弄清楚人们的真正需要是什么。


先来看「对问题的连环追问」。


我们前面已经提到,现存于眼前的所有行业、组织、解决方案、设计模式等,统统都不是本来、天然就存在于这个世界的。它们都经历了漫长的发展变化,凝聚了很多前人的思路和实践经验。


所以,回顾并深入理解这些思路和实践经验就是产品设计的基础。我们可以试着提出下面的问题来厘清过去设计者的思路和发现新问题:


Q1:他们当时为什么要那样设计?
Q2:这种设计基于当时的何种前提条件?
Q3:所有前提条件直至现在都还保持不变,没有发生任何变化吗?
Q4:随着时间和环境的变化,有引入新的问题吗?


接着,我们需要意识到:这些某种程度上已成定式的思路和经验并不一定是问题的唯一解决路径。尤其随着时间推移、环境变迁、技术变革,解决同一个问题的最佳方案有可能已悄然改变。


例如,硅谷钢铁侠伊隆.马斯克(马斯克)就成功运用了这一思维方式,将特斯拉(特斯拉)汽车电池组原来高达每度600美元的成本,缩减到了每度80美元。如果试着模拟马斯克和特斯拉同事的对话,大概会是这样的:


Q1:特斯拉电动汽车的成本为什么不能再降低呢?
A1:因为各个组成部分的成本都似乎不能再降低了。


Q2:那么电动汽车有哪些重要的组成部分呢?
A2:电池、电机、电控⋯⋯(进行分组追问,以电池组的追问为例)


Q3:电池的构成材料都是些什么?
A3:电池是由碳、镍、铝、其他用于分离的聚合物以及一个金属罐构成的。


Q4:这些材料在伦敦金属交易现货市场的价格如何?
A4:在现货市场的价格只有现在电池组的1/10左右。


Q5:那我们为什么不能想办法自己改进电池组,使它的价格降下来呢?
A5:看来我们可以试试!


一旦抛开了「别人」以及「过去」这些参照物,另一种可能就自然而然地浮现了。


再说说「对人的连环追问」。


古希腊最智能的哲人苏格拉底(Socrates)就把对人的连环追问法运用得炉火纯青,通过一个又一个的肯定──「Yes」和询问──「Why」,不断探询、确认对方的观点,进而彻底了解到那些隐于源头的想法。


产品设计者在工作中也常用这种方法来确认用户的真实需求。我们往往「无法」通过连环追问法,直接确认用户最本质的需求,这就像马车时代的用户不可能提出想要一辆汽车的要求,而是会表达为需要一匹更快的马──事实上用户想要的无疑是更快地到达目的地,但它能够帮助你更清晰地看到用户提出某种需要背后的真实动机。


过去我担任QQ同步助手(腾讯开发的手机备份管理软件)的产品经理时,曾有一个用户的回馈让我留下了深刻印象。


当时,我们正在设计产品的新版本,尝试将云端备份的通讯簿与手机通讯簿保持一致。但是我们发现,有些用户并不想要云端备份和手机存载的通讯簿一模一样。


于是,针对这一类型的用户回馈,我们做了进一步沟通,下面大致还原这一沟通过程:


Q1:为什么你认为备份的通讯簿和手机里的保持一致是无法接受的呢?
A1:因为我备份就是为了让云端上的通讯簿尽可能完全,不然我为什么要备份?


Q2 :好的,我理解你的意思是手机里存的联络人要比云端通讯簿更少、更精简,这样用起来才觉得方便,对吗?
A2:是的。


Q3:为什么这样更好用呢?因为通讯簿联络人太多了吗?还是出于其他的考虑呢?
A3:是的。我是做大客户销售的。第一,我不希望手机通讯簿一打开,所有客户数据都能看到;其次,我存的联络人数量很多,但有些人我联络的频率极低,只希望有个备份,不希望他们一直留在我手机里。


Q4:好的,你看我这么理解对不对?有一部分通讯簿数据你不想让它显示在手机里;但同时,在某些情况下(偶尔)可以快捷地把它们找回来。
A4:是的,想找的时候通过你们软件能看到就行。


通过这样一番追问,我们了解到了用户的真实意图,并将这一特殊情况纳入到后续设计之中。,运用第一原理,站在用户立场上进行追问,往往能获得比较深入的洞察。全面「看到」,才是通往解决方案的第一步。

 

 

除特别注明外,本站所有文章均为 赢咖4注册 原创,转载请注明出处来自在腾讯工作时,同事教会我的事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lianlun]1[/lianlun]